论思政学科核心素养与“四个自信”的契合想通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有感
张涛 思政教研部
思政学科课程的立意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轴,以“四个自信”为“四维”,以四个素养为“四梁”。由此可见,思政学科核心素养与“四个自信”密不可分,“四个自信”是培养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方向与动力,赋予了学生发展的智慧与信心;学生的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又成为强化“四个自信”的基础和保障,思政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四个自信”的程度。在思政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二者紧密配合、相互作用,契合相通,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四个自信”是培养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方向和动力
201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上午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他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由于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和认知补充等因素的影响,很难自发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当性和合理性的普遍共识,为了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培育中学生的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必然要将“四个自信”作为导航系统和动力系统。
(一)道路自信为思政学科核心素养提供方向引领
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要回答“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即学生的发展方向是什么。道路就是方向,正确方向需要可靠道路,学生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希望,为其选择一条正确道路成为关键前提。道路自信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途径。通过对学生道路自信的教育,使学生充分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这条道路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立足我国具体国情和深刻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创造的,是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所证明的。要激发学生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新贡献的准备。
(二)理论自信为思政学科核心素养提供理论基础
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要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即学生的培养方式是什么。“怎样培养人”必然涉及“如何习得知识”和“如何驾驭知识”的问题。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通过激发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法治等理论知识蕴藏的生命力量,促进学生在实践中驾驭知识形成智慧行为。思想政治学科涉及的理论知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集中展现。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培育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理论自信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通过对学生理论自信的教育,对其形成思想共识和自觉认同,并以行动自觉表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
(三)制度自信为思政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底线支撑
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同时要回答“如何规范人”的问题,即学生的发展底线是什么。制度是在一定的社会范畴内人的行为规范和底线。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行为表现,这些行为是否规范需要宏观亦或微观的制度来衡量。在我国,衡量行为的最高规范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是最大的现实底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学生思政学科核心素养不应逾越的底线。制度自信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涉及公民生活各个领域,只有自觉遵守,学生的行为表现才会更真实、更广泛。不仅如此,也有助于学生坚定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四)文化自信为思政学科核心素养提供精神追求
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要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即学生的精神追求是什么。思想政治学科要立德树人,就离不开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文化熏陶。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①它是民族共同尊崇的价值观。文化自信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通过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使得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它是民族独特的价值,是民族最精深的精神追求。其次,使得学生铭记革命文化。革命文化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滋养。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族在民族救亡的伟大历程中创造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学生肩负民族复兴的使命提供了精神力量。最后,使得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主干,是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文明的整合和创新,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
二、思政学科核心素养是强化“四个自信”的基础和保障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是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根本支撑。自信不是迷信,是自觉信仰。学生无法自发形成“四个自信”,需要科学、系统地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科任务都要围绕“四个自信”展开。思想政治课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公民教育课程。
(一)政治认同是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坚定基础
“四个自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表明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信任。这是仅仅采用灌输的办法所不能实现的。自信的基础是认同。政治认同,是主体与政治体系在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倾向,并外化为政治行为的过程。②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要有理有据,教学中通过展现中国目前取得的伟大成就,带领学生体验实践社会发展中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当性、科学性和合法性,并对其产生普遍化的情感归属,建立心理基础。在政治认同的基础上,学生才能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前提和必由之路,是唯一适合中国发展的科学方案;才能理直气壮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与中国发展实际结合,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仰。
(二)科学精神是学生认知“四个自信”的关键条件
“四个自信”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和伟大成就的理性认知,这决定了它不是感性的,仅仅依靠情感共鸣是行不通的。科学精神的正确价值取向、辩证思维和理智行为成为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条件。科学精神,是指在理性基础上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必须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培养学生批判质疑和勇敢探究,一方面理性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特征等基本理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冷静、客观地分析和判断中国现阶段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
(三)法治意识是学生增进“四个自信”的可靠保障
“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过程中沿着法治轨道得来的自信,这决定了它不是虚假的,要依靠实实在在的社会案例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要在法治视野中寻找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需要法治来稳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现需要法治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执行需要法治来保障;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需要法治来规范。因此,法治意识的提高是“四个自信”教育的题中之义。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要通过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案例,特别是不能回避一些不法现象,不仅要引导学生诠释法理中的应然要求,更要理解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实然和应然之间的矛盾。④在法治意识的保障下,学生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有助于学生净化心灵和规范行为,发自内心地崇尚法律、自觉遵守法律、主动运用法律、坚定捍卫法律,以法律作为生活的底线和标准。
(四)公共参与是学生展示“四个自信”的必由之路
“四个自信”不仅是党领导各族人民的理智选择,更是共同践行的智慧方案,这决定了它不是抽象的,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学生能否科学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理性看待社会问题、能否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能否秉持中华优秀文化,需要在实际生活中检验。因此,“四个自信”需要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找到信心。公共参与是公民为维护或促进社会公益,通过各种合法的途径与方法表达利益诉求,影响公共活动以及公共决策的社会政治行为。 ⑤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要将学科理论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主动关注社会发展,强化参与公共生活的自我效能感。在公共参与的践行中,有助于学生在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时有所作为;有助于学生在参与公共生活时凭借良好的沟通、交往和表达能力勇于责任担当。
三、“四个自信”与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统一于立德树人
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质量。思政学科核心素养与“四个自信”贯穿于立德树人任务的整个培养过程中,二者在育人目标、育人基础、育人实践等方面将立德树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在育人目标上的一致性。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立德树人,帮助学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提高法律与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个自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用信念的力量锤炼全国人民攻坚克难的意志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⑥其次,在育人基础上的同根性。思政学科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学科学科任务的集中体现,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轴,“四个自信”教育的立足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方面。二者从横、纵两个角度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坚实的育人基础,它们共同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共同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第三,在育人实践上的协调性。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新变化、新问题和新挑战,必须确保学生有正确的意识形态和良好的行为表现,这也是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二者的相互配合,共同解答了“立什么德”和“树什么人”的核心问题。
总之,“四个自信”与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相辅相成,在相互促进中契合相通,二者统一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共同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