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信心肩担重任奋勇前行
思政部高丽波
2019年3月18日,对全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是一个永远值得记忆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前行方向,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殷切期望。通过新闻媒体第一时间认真听取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又于第二天下午与我部全体专兼职教师深入座谈后,进一步学习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感慨良多,骄傲与使命并存。如何不负党和人民重托,如何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思政人面前的大课题。
一、知道自己是谁——明定位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回顾党史,中国共产党成立98年,执政70年,带领亿万人民走过40年改革开放宏伟征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让一个曾经面临“被开除球籍”危险的国家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让一个饱经磨难的民族接近复兴梦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对“大就要有大的样子”的庄严回应。
可见,“知道自己是谁”可以帮助我们明确自己的使命与前行的方向。
工作十几年来,我越发感觉到思政课对学生成长成才、三观的形成、人生的航向有决定性意义。如果说专业课能提升学生某一技能可以立于世,而思政课则能教会学生如何应用技能立足于世。但学生对思政课的正确认知却少之又少,不重视、不相信、不喜欢,满足于“及格就行”;非思政人也对思政课有太多的误解,把学生出现的所有问题都简单归咎于“思政课咋教的”。这样的现实困境和无情发难让思政人既忧虑又委屈,既想谋事有所为,又总是遭遇现实打击而无所作为,职业焦虑和倦怠也悄然而生。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党中央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这些话无疑为思政课教师队伍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大家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讲好课的底气、扬思政人的正气。从此以后,我可以骄傲地确认自己是一名思政课教师,承担着“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
二、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明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生活在新时代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为我们的伟大时代做出个人的贡献,既要有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又要有践行报国强国之志的本领与担当。
思政人的使命是什么?那就是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书记强调: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
翻开中国历史的浩瀚长卷,我们笑着看到了中华儿女依靠勤劳勇敢的品格,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卓越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们也心痛地看到了被列强瓜分、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我们也欣慰地看到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探索救国救民、寻求救亡图存的自强运动、改良运动、民主革命;我们也骄傲地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革命胜利,继而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我们党还要团结带领亿万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不遗余力地投入到这场伟大斗争,加快实现伟大梦想。而青年学生作为未来中国发展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子寄予厚望。他指出,“新时代是年轻人的时代,当代青年一代是与新时代同行的一代,要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担在肩上”。寄语青年人忠于祖国不负时代,勉励青年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放飞青春梦想。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信中国”才能“爱中国”,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这项工作重要且光荣,思政人应为自己所处的伟大时代而兴奋,为自己能为这伟大时代画上炫丽的一笔而深感骄傲。
三、知道自己如何做——明担当
知易行难。思政课极为重要也极为特殊,但在学生中却存在着“不听也懂、听了也没啥用”的错误认知,轻视、忽视思政课的现象较为普遍。青年学生思维活跃,社会阅历较少,对社会感知却最敏锐,对各类社会现实问题尤为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互联网时代,往往一个热点,一呼百应,但背后往往是意气用事,缺少理性,人云亦云,没有正确的观点、立场,没有科学的价值观。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学生,缺口大、问题多,更需要加强思想理论、道德与法律素养,这就现实地增大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难度。虽然在集体备课、教学研究和教改中,我们不断探讨如何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让思政课成为“学生喜欢、受益终身”的课程,为此,我们一直做着各种努力和尝试,但在一线的教学中,仍不时感到压力和无力。
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他提出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六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自觉作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六要”和“八个统一”既是思政人的工作标准,也为思政人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结合总书记“六要”、“八个统一”的标准,我梳理了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坚定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说:“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尤其如此。“在马学马、在马研马、在马信马、在马爱马”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在要求,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思政课教师应恪守的职业底线。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四个自信”的宣传者和信奉者,用实际行动树立起人生的道德标杆,用人格化的方式彰显理想信念的力量。
(二)加强学习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们的视野和知识面越来越宽,对教师的“教”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个资源有限、胸无点墨的教师是很难让学生信服的。我们也常常被知识渊博、见解独到的人所吸引和折服。那些深受学生喜欢的网红思政课教师都是理论功底深厚、学识渊博、引经据典且言之有物的。事实上,压力和焦虑也往往来自于“无知”,对理论的掌握不够彻底,对新知的欠缺,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热点一无所知,教师在课堂上多了尴尬少了从容,久而久之,就使得学生失去了对思政课的兴趣和信心。
思政课教师的自信从不断学习中得来。学习应系统、全面、深刻,特别是对原理和历史的学习,更要坚持不断的学习。还要如总书记所说“要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重点学,多思多想、学深悟透,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真正做到“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三)完善人格
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教师靠什么赢得学生的尊重?靠权威、靠才华、靠博学……这些都抵不过教师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一个人在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它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情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思政课在“铸魂育人”,要培养人格完善的学生,思政课教师首先应做到人格完善,要有理想信念、要崇德向善、要真信笃行、要明朗积极,这样的思政教师才能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润物无声。
思政课是小课堂,但却关系到一个人的成人成才,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思政人要增强信心、肩担重任、奋勇前行,不负期待、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