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情怀要深”
——学习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有感
朱颖华 思政教研部
情怀是什么?一般而言它是指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情怀属于中性词,既可以拥有“高尚的情怀”,也不排除有“平庸的情怀”。然而,一旦当情怀与具体的事情、具体的群体相结合,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赋予它既特殊又明显的指向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18日,亲自主持并发表讲话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对思政课教师作出了“六个要”的职业规范要求,其中第二项要求就是“情怀要深”。这种特指的“情怀”之意,就是一种高尚的、无私的情怀。它要求思政课教师秉持着和坚守着家国情怀,心中装满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厚义深情,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脉搏、关注社会未来,汲取厚重养分、丰富更多思想。这是一种博大至深的情怀,这是领袖对于思政课教师的一种殷切期望,更是我们思政人自律修身之根本。怎样做一名既符合党和国家要求、又深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教师呢?下面就从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情怀要深的“情怀”源头谈起。
一、情怀源自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关键在于教师,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而思政课教师潜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一定层面上来讲,特别需要通过相应的政策做引领与指导,进而有效地激活教师内在的动机与活力,打造并形成一种用制度激励人、用流程管理人的工作程序与工作环境,才是能够不断地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支队伍的满满正能量,而不是对某些少部分个人积极性、主动性的基本要求。因为在任何环境条件下,指望全体成员都能够全心全意、自觉自愿地实现乃至完成较高目标的任务,通常是有一定难度或不太可能办到的事情。3月18日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却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有一种情怀,这无疑是对思政课教师这个群体的特殊职业定位,一方面体现了对此岗位的高标准要求,另一方面更是对思政教师的衷心期望。如何实现国家民族的“大情怀”与个人自觉的“小情怀”有效对接哪?就应当将外在的激励元素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自律。按照常理试想一下,一位整天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学生不好的教师,工作态度消极冷漠,为应付而完成任务的底线态度或心态,怎么会给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信息?教师的职业本质要求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思政课教师更凸显铸魂育人的政治高度。是在塑造人的灵魂,是既崇高又艰难的工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胜任与做好这份工作需要教师多项全能。需要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提升与优化、教学理念的灵活与变革、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考核方式的改变与多样等等,而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则是那一份宝贵的情怀所在。因为只有拥有了情怀,才能化职业为事业,义无反顾一路前行;只有拥有了情怀,才能化枯燥为乐趣,孜孜以求醉心其中;只有拥有了情怀,才能化艰难为动力,不懈努力推陈出新。如果缺少那份执着的情怀,将思政课教学仅仅是当成单纯的理论宣传,缺少与学生心灵、情感的沟通和碰撞,或者将思政课教学实效的评价标准,仅仅等同于到课率、抬头率、及格率,缺乏对学生信服感的考量与获得感的尊重,那么思政课最终就会变成了工具性的说教课程,完全被僵化与矮化。这与立德树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背道而驰,也与国家、高校、人民及老师的期望效果差之甚远。因此,思政课教师的情怀一定要深,要有家国情怀还应有博爱大爱。不应把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单纯与经济挂靠,仅仅作为谋生的职业而为之,应使其成为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统一的事业,撸起袖子加油干。这种积极性、主动性从根本上来讲,一定源自于自己内心的特别喜欢和无限热爱。实践证明:凡是事业有成者、风雨兼程者,他们一定是有情怀的人,情怀就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做。因为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感兴趣、有使命感的事,才能够不用扬鞭自奋踢!
二、情怀源自于一种矢志不渝的坚守
近年,相继召开了在全国思政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刚刚结束,即将启程前往欧洲进行国事访问的前夜,亲自主持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这是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面一次最高规格的会议,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这是一个思政工作者可有作为、也要有所作为的新时代。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利好形势、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美好时光,真可谓“东方风来满眼春”!全国大中小学校的所有思政人都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与惬意,让这个几十年来一直遭遇冷落的学科、课程和人群,终于有了理直气壮的底气和扬眉吐气的勇气,成为了教育事业中最光辉和最伟大的铸魂人,瞬间赢得了无数敬佩与羡慕的目光。与此同时也引来了众说纷纭的话题,俗话说的“嫉妒羡慕恨”。思政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由过去的“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一下子变成了“掌上明珠”,被视为炙手可热的抢手货,各用人单位纷至沓来演绎着疯狂而畸形的“人才”抢夺战,使这个领域的人才之争、博士之夺成为一路飙升的稀缺“资源”,呈现一种看似人人都有了争先恐后为思政事业献身的“情怀”。其实不尽然,一定程度上的形势大好,散发着一种“机会主义”的味道,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情怀”大相径庭的相悖。
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绝对不是仅仅依赖那些政治嗅觉敏感的资源抢占,削尖脑袋一门心思争头衔和争项目,以及认认真真规划自己人生蓝图,稀里糊涂应付“教与学”的个别少数人所能完成的事业。伟大的铸魂工程是要通过党中央各种政策、方法途径,让全国大中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能够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中、感受着思政事业的春暖花开,最大程度地发挥调动起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默默坚守在“立德树人”一线的所有教师的真情、豪情。因为这种矢志不渝的坚守已经不在是一种为了谋生的无奈,而是一种对理想信念的不二抉择,特别是那些能够在极端困难的境遇里仍然坚守下来的思政人,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传播者与守护者。因此,总书记强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情怀要深”,是期望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心中有爱国之情、民族大义、复兴事业,特别是心中有学生,为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在青年人生“拔节孕穗期”给予精心呵护与栽培,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并且把办好思政课落实好教育方针的根本任务,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视为天大的事儿。实现思想性与理论性的政治高度同自律性与亲和力的人格魅力相统一,为培育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扎扎实实地工作,全力以赴地投入时间、精力和情感,完美展示“教书育人之爱是大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这种思政人特有的博大情怀。
三、情怀源自于一种使命担当的自觉
做有情怀的思政课教师,需要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我们的大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与建设者,如此崇高的责任和使命,必然需要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作支撑才能得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就更加贴切更加精准。常言道:干一行爱一行。思政课教师理应“在马学马、在马信马、在马爱马”这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本质性要求,因为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思政课教师理应和必须恪守的职业底线。思政课教师要坚定而又自觉地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实践行者,做“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宣传者和信奉者,身体力行树立起人生的道德标杆,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彰显理想信念的坚贞不渝。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始终铭记着: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和原则性的问题,通过政治性较强的理论知识传授和个人亲和力的释放影响学生,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帮助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好教师必需具备永远为党和国家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的决心,引导学生把个人对崇高理想的遵从,与国家和民族的伟业融为一体,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和人生的精彩华章。
做有情怀的思政课教师,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帕克赫斯特所言: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有所向往与追求。而这种追求是有区别和不同的,可划分为进步和落后、高尚和平庸两类。思政课教师所宣讲的理论是有丰富内涵的理论,是蕴含着真善美的理论。当教师教导学生学做真人时,自己就是真善美的化身,那么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也应该是真善美的画面,否则,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大谈而特谈人生的最高境界,而实际生活中自己却生活邋遢、意志颓废,你怎么会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呢?因此,某种意义上讲,思政课教师是较难做、有压力的挑战性职业人,因为时时考量着它人如其言、言行一致,既要人品高尚人格正派,又要视野广阔知识渊博,它是施教者又是践行者。当然,思政课教师追求的精神境界并非空中楼阁,其彰显于对事业的追求也非虚无缥缈,在成就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成就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在骄傲着学生人生的过程中谱写自己人生的骄傲旅程。作为思政课教师,把高尚的精神追求化作自己生活的重要组成,不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境界,用自身的行为唱响新时代思政教师之歌;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真善美的火炬,使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流淌在学生的心田;用自己的语言、举止、行为引领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遵从,并自觉转化为日常行为,从而增强学生对问题的判断选择及塑造能力,在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中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做有情怀的思政课教师,要有高度自觉的家国担当意识。教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的大观念,要强烈感知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心系时局、怀抱民生是职业赋予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担当,家国之念、赤子之心则是思政课教师应具有的基本品格。思想政治教育首在爱国主义教育,而要做好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家国情怀。这种情怀,体现在始终坚持国家和人民的立场,根据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意愿去评判是非曲直、义利得失;体现在始终关注国际国内局势和民生大事,并自觉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体现在始终胸怀对国家之爱、人民之爱、事业之爱并倾注于教学过程中;体现在始终与共和国同行,将个人的知识、智慧融入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中,服务国家和人民。这种家国担当不需要常挂嘴边,但是却雕刻在职业的基因里,体现在教师的言谈举止之中,虽不言明而春风化雨。教师应该努力做民族复兴的积极传播者,做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铸魂育人之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做青年人“拔节孕穗期”的引导者和栽培者,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